尽管中国在碳纤维理论产能上已位列世界前三甲,但这是数十家企业的集体成果。纳米复合碳纤维相对数量仅有几家但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日美企业,中国企业依然处于“成长”阶段,数量多而不强。此外,高端应用、技术水平、生产要素、规格种类以及产能利用率不足等,复合碳纤维公司依然是国内碳纤维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不过,我国碳纤维应用领域每年正在增加,并朝着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
随着航空航天、仲恺复合碳纤维汽车轻量化、风电、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爆发,碳纤维工业应用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业内预测,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超过16万吨,到2025年,复合碳纤维公司将超过33万吨。对如此巨大而重要的市场,国内企业既要通过掌握关键技术来实现碳纤维的稳定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同时也要瞄准国产新一代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及早研发和布局,从而牢牢站稳全球高端碳纤维市场一席之地。
小小的碳纤维,实际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型材料。一直以来,全球碳纤维市场由日美两国企业垄断。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后发追赶、自强进击,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俨然正成为全球碳纤维“第三极”。仲恺复合碳纤维受益于政策推动和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碳纤维企业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量已占全球近七成,同时整体产能已位居全球第三。那么,纳米复合碳纤维在这场新的跑马圈地运动背后,中国的碳纤维技术及市场进步了多少?日本的优势又还能保持多久?
别说碳纤维看着像塑料了,摸着也很像塑料,那么这样的材料为什么这么贵呢?纳米复合碳纤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轻:同样体积的碳纤维,重量还不到钢材的四分之一。强:碳纤维另一个厉害的地方就是“强”,碳纤维材料的刚性比钢材还要强上10倍。这两个特点就直接锁定了性能车爱好者的钱包,但是他的单价却是是高啊,那怎么办呢?一般厂商的做法都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复合碳纤维公司在一些重要部位用上碳纤维,或者仅用来装饰,提升质感,别的车身主体还是用铝质材料。
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已从航天航空逐步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仲恺复合碳纤维适应市场需求,实施自主创新,对标式技术与产品研发向自主品牌创新过渡,围绕具有发展前景的大市场研发专用碳纤维技术,充分改良碳纤维的不足,提升碳纤维材料的性价比,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等,纳米复合碳纤维是国产碳纤维技术发展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阻碍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的障碍是,目前其由于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极其复杂等原因,造成使用成本也水涨船高。